top of page

​项目介绍

1

1.  高效性:当捐款人在本平台上每捐赠一笔善款,平台内部系统即将按照之前设定好的程序在最短时间内将这笔善款合理分配或对接给需要捐助的对象,并在第一时间告知捐助者其捐款的流向,在最短时间内与被捐赠者形成一个最初的联结


2.  流动性:当捐款人得知其捐款的流向时,平台系统会立即引导捐款人到被捐助对象的页面,页面会显示被捐助对象的基本信息与相关影像视频等资料,从而完成捐助人与被捐助对象之间的流动联结


3.  追踪性:在捐助者和被捐助者形成最初联结后,本平台会通过真实的影像视频资料定期更新被捐助者的成长变化,并及时向相关捐助者推送与其相关联的被捐助对象的信息更新,从而达到并深化捐助者与被捐助者之间的联结。这也是现有慈善公益组织并没有重视的一个痛点/盲区。


4.  透明性:本平台会以实时滚动的形式更新各项数据,包括截至目前的总捐款金额以及每笔款项的流入和流出等。

项目核心:

搭建一个信息透明度高且提供长期追踪信息的慈善公益系统平台,将可见性和流动性贯穿在每一次公益善举中,在捐款人与被捐款者之间建立、维持并深化一种点对点式的联结。
 

​一.

   改善民众对

      公益慈善的偏见

2

理念更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对于很多事的认识层级都在逐渐提升。很开心看到或听到一些有关公益与商业化相结合的声音。马云说过:“将来的慈善公益,必须要走商业化。"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来自哈佛大学Dan Pallotta在他的TED Talk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竟与马云的不谋而合。

我们团队认为将慈善公益与”文化“,”传媒“,”商业“,”科技“等领域全方位相结合,是未来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我们致力于打造出一个极具包容性与功能性的慈善公益平台。这也是这也是我们组织名字所承载的愿景所在-慈体。
 

                                  二.

改善NGO的生存现状

                                             为什么要将慈善公益平台扩展到各个领域?

1. 想尽量摆脱现在慈善公益组织对于外界的依赖性;想实现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由。换句话说,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自身的供给来延续组织的存活时间。

2. 向当下民众传达一种慈善公益理念“慈善公益组织本身不赚钱,但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工作人员,理应,也的确需要得到相应的报酬”。

3. 扩大平台的包容性,也是变相的对于捐赠者的爱心回馈。为捐赠者及时提供多方的平台互惠信息。

平台拓展的实施方向主要是跟多方平台领域洽谈相关的合作项目,争取达到多方-平台合作方、慈善公益组织、捐助者、被捐助者-共赢的局面

3

借鉴“Grameen Bank”思维:

在之前我们提到的不提倡“整村捐赠”的原则时,我们提出一个现象:发现现在很多被捐助者变得不再单纯。大家都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购物街或地铁站,有时会突然上来一个小孩儿,抱住路人的大腿,让他们给钱。在当下,这种行为是”强制性“的,我相信,大多数人对这种”强制性“的捐赠行为,是反感的。

还有,我有朋友去北京郊区某个贫困山区当志愿者,她回来跟我们描述,那里的孩子都已经没孩子独有的”可爱”了。他们习惯性的跟各种人合照,甚至都知道别人希望在合照中他们自己所呈现的状态。这不是抨击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反思社会为这些孩子们创造的成长环境。我们的“爱心”传递方式真的正确、有效吗?

三. 

 

     确保被捐助者群体          

独立性与独特性的完整

Grameen Bank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创建于1976年,其主要业务是为贫困农民提供小额贷款,使孟加拉国的农民摆脱高利贷,实现脱贫和自我发展。我们也用类似的理念,但不会照搬。确保被捐赠群体的独立性,尊重被捐赠群体的自我意识,引导被捐赠群体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为什么革新会涉及到“被捐助群体”?

现如今,慈善公益已经不再那么单纯。这种不单纯不仅仅是指捐赠者和慈善公益组织等,更涉及到被捐助对象。如,许多贫困山区志愿者反应,贫困山区里的孩子大部分都失去了童真也不知道感恩。这不是抨击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反思社会为这些孩子们创造的成长环境。他们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长大,他们就必须了解这里的生存法则。所以,公益人在为社会做贡献或在满足于自身善行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快感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被捐助群体的发展需求。然而,鲜少有公益组织真正关心并努力引导过。所以,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引进Grameen Bank的激励机制去引导被捐助群体的健康发展。

bottom of page